财经  
首页 > 财经 > 浏览简讯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抵御金融危机关键所在

来源:不详 日期:2009年02月24日 浏览:次 【 加入收藏


2008年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之年,席卷美国的金融危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样,对中国而言,也是经济面临重大挑战和考验的多事之秋。特别是2008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恶化,外需严重缩减,拖累国内产出加剧下滑,物价水平高位下行,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如何抵御这次金融危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增长、促发展的要求?记者认为,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当前化“危”为“机”的关键。

根源:粗放型经济

28,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发布的预测信息显示,今年春节后将有970万外省农民工南下广东,而广东省第一季度就业需求预测只有190万人,严重供过于求,缺口巨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实体经济的放缓速度超出了各方的预期。当前,中国的经济特别是一些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省份,遇到了一些严峻的问题,诸如企业倒闭、出口受阻、就业难等现象。面对此现象,很多人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到国际金融危机上去。其实,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的问题不全是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应充分考虑本国经济特质和外部政策带来的溢出效应,提升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合理选择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增强宏观政策的反周期性作用,这将是决定应对危机政策效力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转变,走的是一条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迅速扩张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这种高增长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为依托、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事实上,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当中,我国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业和企业。

治本:产业结构调整

众所周知,金融海啸是外因,内因是中国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问题造成的产能过剩。而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又是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不平衡和国内经济社会不平衡造成的。

当前,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加大差距的可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转变困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政策原因。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发展冲动,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另外,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重要原因。

记者认为,在当前为“保增长”而实行的有关调控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加大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一是地方政府在投资政策取向上可能与中央政策不一致,地方政府可能会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盲目上投资项目,从而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抬头;二是部分被扶持的出口企业可能由于产品附加值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本身就不可持续发展,而目前的调控政策却使它们免遭市场淘汰。因此,在实行刺激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促成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严防一些地方不顾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条件等乱上项目。

关键:全面协调推进

在一国经济中,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哪种产业起主导作用,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重大。当前,记者认为,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样,各级政府也必须强化危机感、紧迫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企业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进行配套改革,增加资源消耗水平、环境质量等考核指标,引导地方政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外,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应协调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企业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同样,作为金融企业,在这样的形势下最应该关注的就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哪些方向调整,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信贷方向的准确。各地金融业要抓住国家当前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特点,找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贯彻落实与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结合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涉外经济和地方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

值得提醒的是,金融业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做到“心中有杆秤”,高度关注经济下滑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坚持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明白应该“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防止盲目投放的冲动,防范资金错配的风险。当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重新梳理限制类行业,对其中有技术、有市场、产业链长、带动就业多的行业,也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避免“一刀切”。


上一篇: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战略思考

下一篇:创新还款方式 缓解小企业融资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