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大员王仁赡的倒掉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三月,太宗对秦王赵廷美下手,以谋逆的大罪名将其下放到洛阳,严加看管。而此前一个月,长期主管财政的大臣王仁赡也轰然倒掉。
王仁赡当时任宣徽北院使、判三司,主管皇家内务和国家财政,一向深得太宗宠信。他的事情看起来发生得很突然。二月的一天,王仁赡的一位部属,时任左拾遗、判句院的陈恕在朝会时突然发难,向太宗揭发王仁赡的许多问题。太宗当然得向王仁赡问个明白。可是王仁赡显然对这种场面没有任何防备,回答得结结巴巴。相比之下,陈恕则准备得相当充分,“词辨蜂起”。王仁赡说不过他,理屈词穷,搞得很狼狈。这一来,孰是孰非,地球人都知道了。仁宗大为震怒。
那么,王仁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退回几十年前,他生活在唐州方城(今属河南),“少倜傥,不事生产”。五代后周时期,在永兴节度使刘词部下做牙校。刘词临死前上遗表,推荐王仁赡等人。我们应该还记得,宋初名相赵普也是刘词遗表推荐给朝廷的。刘词大概算是识才善用的人物,他推荐的这两个人,赵匡胤看中了,就向周世宗柴荣请求,都调到自己手下。入宋之后,王仁赡的职位逐步升迁,乾德二年初,擢为枢密副使。
这一年末,宋太祖兴师讨蜀,王仁赡被任命为凤州路行营前军都监。宋军进展顺利,势如破竹。而对王全斌、王仁赡等人来说,此行可谓美差。蜀中向称富庶,宋军进入成都后,“全斌及崔彦进、王仁赡等日夜宴饮,不恤军务,纵部下掳掠女子货财,蜀人苦之”。当时还不够大牌的名将曹彬屡请旋师,他们全然不听。宋军长期滞留蜀中,以致激起大规模的兵变、民变,平蜀之役变成了持久战。
到了乾德五年,蜀地臣民集体到汴京告御状,控诉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诸多不法之事,“于是诸将同时召还”。王仁赡首先被找去谈话。宋太祖让他交代情况,他把其他人的违法乱纪行为交代得很多,独独不谈自己,指望蒙混过关。宋太祖只好提醒他:“那么,收纳蜀将李廷珪家的歌妓,擅自开丰德库攫取金珠宝贝,这些事难道也是别人干的?”王仁赡遂“惶恐,不能对”。看来他缺乏急智,口才也并不出色,一遇到关键场合就掉链子。按法令,王仁赡等人都是死罪,但宋太祖念在他们新立大功,就从宽处理,只追还他们所吞没的部分赃款,并予以降职或撤职处理。王仁赡被罢去枢密副使之职。但他在理财方面确实有些本事,所以不久之后,宋太祖又把他提拔上去,判三司,权宣徽北院事。
宋太宗即位后,王仁赡在原职的基础上又加官进爵。太平兴国五年,他调查出一桩大臣和皇亲国戚营私舞弊的勾当,便向太宗打了小报告。原来,那些近臣国戚派人到秦、陇(今甘肃、陕西一带)收购竹木,做成巨大的筏子运到京师。路上遇到收税点,就假称是皇宫所购,以此逃掉税金。运到京师后,再贿赂有关人员,以两倍的高价卖给皇家。王仁赡这个小报告一打,太宗大怒,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吕端、左卫上将军张永德、驸马都尉王承衎等很多官员贵戚,都因此事而受到不同处罚。太宗由此而更加信任王仁赡。但被大面积处罚的那些人,与王仁赡之间难免就有了芥蒂。况且王仁赡自己本身就不干净,这为他日后倒台埋下了祸根。
朝堂争辩,王仁赡被“以不畏强御自任”的陈恕驳得哑口无言。而深究一下,在此之前他就与多位僚属发生矛盾。这次揭发事件,只是水到渠成。在此之前,他“掌邦计几十年,恣下吏为奸,怙恩固宠,莫敢发者”。加之上次告发范旻等成功,“中外益畏其口”。现在既然太宗亲自审理他的问题,别人也就乐得知无不言了。太宗对王仁赡的处理仍然要算宽大,先罢为右卫大将军,又改为唐州防御使,遣返原籍。因为是勋旧老臣,每月还是发给俸钱三十万。按说这个结果不错了,但王仁赡因失掉权势,很不痛快,“怏怏成疾,数日卒”,年六十六。
宋太宗对王仁赡这件事耿耿于怀,也许是因为此前太信任其人,所以有遭到背叛之感吧。后来他跟宰相赵普等人谈到三司财赋的问题,还沉痛地回忆起当年王仁赡是如何“恣吏为奸”,致使“诸场院官皆隐没官钱以千万计”。
下一篇::民国时期广西首任财政长官严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