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文化的大写者:翁礼华
他,1962年考入杭大化学系,1967年毕业,是镇海大学生当厂长的第一人,苦干加巧干,业绩显著,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评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省劳模。尔后,风正一帆悬,他历任奉化、鄞县县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和省国资办主任。
20年的从政生涯,红红火火。睿智通达的他,认为做官只是一个过程,是发挥自身价值的一个高级平台。他不仅把浙江财政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而且独辟蹊径,以经济视角面对历史,写出了大气磅礴的系列财政文化散文,成为令人瞩目的专家型、学者型官员。
中国财政历史源远流长,浩瀚庞杂,当把财政思想演绎成一部部著作后,他觉得还不够承重,于是,在其创意并致力下,中国财政历史博物馆诞生了。如今,开馆伊始,作为一馆之长的他,正一心运筹在财政的帷幄中。
中国财政散文第一人
认识翁礼华在14年前,那时,他任省政府副秘书长。说话风趣,出口成章,一位颇具亲和力的官员。当初,对翁礼华的印象仅此而已。
后来,从媒体上看到不少有关翁礼华“奇人奇事”的文章,尤其是1998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有关“浙江财政改革”的报道,引起了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注。且不说他“财政改革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政绩,也撇开其侃侃而论的“‘没有’权才能掌好权”的种种为官之道,令人最感新奇的是,身居要职的他居然著作等身:《中国历代赋税和当前税制改革》、《财政赋税官吏俸禄中国历史漫谈》、《五十而知天命财税改革随笔》、《以经济视角面对历史财税新视野杂谈(上、下)》、《礼华财政历史散文》、《长河东去》等等,这些书深受读者的喜爱,并得到行家的赞赏。原财政部部长刘仲藜赞赏他的书“融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著名作家黄亚洲说他是一眼“深井”,作品深刻、视觉独特,在短短的几年里写出几百万字,令专业作家望尘莫及。省作协多次为他的作品举办专题研讨会,中国作协主动吸纳他为会员,翁礼华被称为“中国财政散文第一人”。
为官是热闹的,而为文却是寂寞的,在纷扰嘈杂的行政工作中,他是如何营造出一方宁静之地,来放牧广博的思想与文化?
对整个中国财政史,翁礼华可谓烂熟于心。而当初转到财政领域,对他来说却是陌生的。做一行钻一行是他一贯的作风。他说,为官仅靠权力是没用的,必须懂行,才能让人服气。翁礼华作为财政厅长,其最大的魅力是具有渊博的学识。
“以史为为鉴,可以知兴衰”。他发现一些行政领导缺乏财税知识,而现有的财政类书籍又太枯燥、艰涩,连他这样阅读兴趣甚广的人都感到“不忍卒读”。于是,就萌发了写书的念头。
写作需要天赋。翁礼华在大学时,读的是理科,但遇到做出头露面的文章,中文系的学生都得找上他的门。当鄞县县长时,《宁波日报》到他那里开副刊笔会,知道翁能写,便约他撰稿。翁县长立马成文,笔会一散,稿子当场被编辑带去刊发。
当然,天才也出自勤奋。翁礼华好学是出名的,在镇海基层工作时,他晨起常到公园去朗读英语;鄞县县长任上时,星期天独自一人在图书馆看书到深更半夜,这是为不少鄞州人所熟知的事。
系列财政著作过程,就这么举重若轻?佩服之余我不禁问道。翁先生说,当初他感到困惑的是切入点。面对漫漫的中国历史长河,该如何用简洁的文字来揭示纷繁复杂的财政文化全貌?有一天,他终于从中医针灸治病的原理中受到启发,刺一穴而动百骸!正如他在著作的自序中所言:“以经济视角选择若干历史文化关节点,运用以小见大、化繁为简的随笔形式进行剖析,只有这样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以较少的篇幅和较短的阅读时间来洞察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事半而功倍。”
豁然开悟后,翁礼华的创作犹如“井喷”,在短短的七八年间写出了十六本著作。这些著作深入浅出,打破了以往财政类书籍晦涩难懂的格局。
听翁先生介绍,博物馆从1999年2月18日选址,到2004年11月9日正式开馆,历时5年多。致力于财税文化研究的他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动议者。我问到创意,他回答:“是著作的启发。我把思想写成了书,我也可以把书变成博物馆。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型的专题性财政博物馆。但中国文化积淀深厚,有4000多年的财政史,这是世界各国无法相比的优势。”
翁礼华关于造财税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了当时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的支持,最后决定在杭州吴山创建博物馆。这座融实体建筑与虚拟数字化为一体的中国财税博物馆,是中国财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财税信息中心,它是面向社会各界进行财税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和交流的一个平台。
极其现代化的博物馆大厅,自然采光,感觉气势恢宏。翁先生指点着边上的电梯及宫殿式的朱漆柱子说:“建筑融合了古代传统设计思想和后现代设计理念。”城墙式的门道上方,一枚形似古鼎和钱币的中国财税博物馆徽标,及周围墙壁上点缀的几个抽象图案的雕刻,营造出了一份浓郁的财政氛围。
其实,理财是一种思想,很抽象。而博物馆往往是具象的,要靠许多物品来展示。可翁礼华有本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他说:“人家博物馆以文物为主,我搞的财税博物馆以故事、以线索为主,文物只是作佐证。”
在财税历史陈列馆中,展示卖官鬻爵的财政收入时,就有 “衣冠禽兽”作佐料。清朝官员在官服的前胸后背有两块纹饰,文官的图案为禽类,如仙鹤、锦鸡等,武官的图案为兽类,如狮子、老虎等。古代卖官按等级,本来衣冠上的禽兽是区分官员职别大小的标志,后来人们出于对官吏腐败的不满,就将其理解成了贬义。再如,讲到历史上盐的专卖时,就形象地举出一个“敲竹杠”。为了不使盐税流失,国家对盐实行专卖。但有人偷偷摸摸卖私盐,把竹杠节头打通,盐藏在里面。古代有缉私队,若有人抬着箩筐过关时,缉私盐的人一看箩筐里没破绽,他们就会拿木棍敲一下竹杠,听听实心还是空心。这就是“敲竹杠”的来历。
文如其人,馆如其文。读翁礼华的财政著作与参观其主持创建的博物馆,有一共同感受,就是生动形象。
近水楼台,作为财税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基地,博物馆有个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报告厅,今后自然少不了翁馆长生动的课。
年届60的翁礼华,充实、从容,他说人要有一种爱好,有所追求,就不会空虚。2003年翁礼华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而且他还是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从这些头衔中可以想见他的另一种忙碌了。
下一篇::2008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中小学免费教科书资金172.8亿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