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首页 > 综合 > 浏览简讯

中国财政文化的大写者:翁礼华

来源:文渊阁 日期:2008年08月25日 浏览:次 【 加入收藏

 

翁礼华,宁波人曾经很熟悉的一个名字。

他,1962年考入杭大化学系,1967年毕业,是镇海大学生当厂长的第一人,苦干加巧干,业绩显著,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评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省劳模。尔后,风正一帆悬,他历任奉化、鄞县县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和省国资办主任。

20年的从政生涯,红红火火。睿智通达的他,认为做官只是一个过程,是发挥自身价值的一个高级平台。他不仅把浙江财政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而且独辟蹊径,以经济视角面对历史,写出了大气磅礴的系列财政文化散文,成为令人瞩目的专家型、学者型官员。

中国财政历史源远流长,浩瀚庞杂,当把财政思想演绎成一部部著作后,他觉得还不够承重,于是,在其创意并致力下,中国财政历史博物馆诞生了。如今,开馆伊始,作为一馆之长的他,正一心运筹在财政的帷幄中。

中国财政散文第一人

认识翁礼华在14年前,那时,他任省政府副秘书长。说话风趣,出口成章,一位颇具亲和力的官员。当初,对翁礼华的印象仅此而已。

后来,从媒体上看到不少有关翁礼华“奇人奇事”的文章,尤其是1998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有关“浙江财政改革”的报道,引起了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注。且不说他“财政改革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政绩,也撇开其侃侃而论的“‘没有’权才能掌好权”的种种为官之道,令人最感新奇的是,身居要职的他居然著作等身:《中国历代赋税和当前税制改革》、《财政赋税官吏俸禄中国历史漫谈》、《五十而知天命财税改革随笔》、《以经济视角面对历史财税新视野杂谈(上、下)》、《礼华财政历史散文》、《长河东去》等等,这些书深受读者的喜爱,并得到行家的赞赏。原财政部部长刘仲藜赞赏他的书“融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著名作家黄亚洲说他是一眼“深井”,作品深刻、视觉独特,在短短的几年里写出几百万字,令专业作家望尘莫及。省作协多次为他的作品举办专题研讨会,中国作协主动吸纳他为会员,翁礼华被称为“中国财政散文第一人”。

为官是热闹的,而为文却是寂寞的,在纷扰嘈杂的行政工作中,他是如何营造出一方宁静之地,来放牧广博的思想与文化? 前不久,我到杭州拜访了翁礼华先生。 在翁先生的寓所里,我看到他新出版的厚厚一大叠专著:《纵横捭阖》、《钱财两面》、《钱眼读书》、《运财帷幄》等。翁先生拿起装帧十分精美的《纵横捭阖》说:“这曾是一本白皮书,50万字,共九章,是我专门为浙江大学研究生讲授《财政文化研究》课程而撰写的教材,后来流传开了,被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发现,他们认为此书可读性非常强,就编辑出版了。”

对整个中国财政史,翁礼华可谓烂熟于心。而当初转到财政域,对他来说却是陌生的。做一行钻一行是他一贯的作风。他说,为官仅靠权力是没用的,必须懂行,才能让人服气。翁礼华作为财政厅长,其最大的魅力是具有渊博的学识。

“以史为为鉴,可以知兴衰”。他发现一些行政领导缺乏财税知识,而现有的财政类书籍又太枯燥、艰涩,连他这样阅读兴趣甚广的人都感到“不忍卒读”。于是,就萌发了写书的念头。

写作需要天赋。翁礼华在大学时,读的是理科,但遇到做出头露面的文章,中文系的学生都得找上他的门。当鄞县县长时,《宁波日报》到他那里开副刊笔会,知道翁能写,便约他撰稿。翁县长立马成文,笔会一散,稿子当场被编辑带去刊发。

当然,天才也出自勤奋。翁礼华好学是出名的,在镇海基层工作时,他晨起常到公园去朗读英语;鄞县县长任上时,星期天独自一人在图书馆看书到深更半夜,这是为不少鄞州人所熟知的事。 财政厅长是“大管家”,忙不用说。创作在工作之余,那时,他的作息时间通常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时起床,爬山,7时到办公室洗澡,吃早饭,8时上班;中午休息一刻钟,然后看报,20多份报纸,包括香港的。晚饭后散步几分钟,再处理半小时公文。7时半开始创作,11时半离开办公室。睡眠一般只5个多小时。他见缝插针地写,并能在各种环境中进入状态。如去开会途中的小车里,可拿个本子在膝盖上写;出国考察更是大做文章的好时机,去一次国外,就能在飞机上、汽车里、旅途的间隙中写出洋洋数万言。

系列财政著作过程,就这么举重若轻?佩服之余我不禁问道。翁先生说,当初他感到困惑的是切入点。面对漫漫的中国历史长河,该如何用简洁的文字来揭示纷繁复杂的财政文化全貌?有一天,他终于从中医针灸治病的原理中受到启发,刺一穴而动百骸!正如他在著作的自序中所言:“以经济视角选择若干历史文化关节点,运用以小见大、化繁为简的随笔形式进行剖析,只有这样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以较少的篇幅和较短的阅读时间来洞察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事半而功倍。”

豁然开悟后,翁礼华的创作犹如“井喷”,在短短的七八年间写出了十六本著作。这些著作深入浅出,打破了以往财政类书籍晦涩难懂的格局。 翁礼华在宁波整整工作生活了二十年,他的著作中自然也留下了明州痕迹。《运财帷幄》一书中,就有专门篇章:《宁波帮:与国人交止于信》,其中谈到宁波帮创立的一种独特的信用制度“过账制度”,即钱庄对客户的经济往来不支现款,采取划账的办法,类似于后来新式银行的票据交换制度。他说“宁波帮”讲诚信,一向把信誉看作企业的生命线。“企”字的部首为“人”,附件为“止”,有儒家经典《大学》中“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意蕴,即与他人交往要达到有信用的高度。明末崇祯年间镇海人庄市英远赴南洋经商致富后,回故里建造了一座命名为“止所”的楼房,意思是“知其所止”,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止于信”是“宁波帮”得以成功的诀窍之一。接着,他举了许多“宁波帮”商人诚信的例子,生动而富有知识性。

 
      世界第一座财税博物馆的动议者   那天在翁先生家小坐后,他说陪你去看看中国财税博物馆吧。当时很诧异,杭州什么时候冒出了这么个馆。 财税博物馆坐落在西子湖畔的吴山脚下,占地27亩,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外形看上去酷似古代尖足布币,很有历史感。

听翁先生介绍,博物馆从1999年2月18日选址,到2004年11月9日正式开馆,历时5年多。致力于财税文化研究的他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动议者。我问到创意,他回答:“是著作的启发。我把思想写成了书,我也可以把书变成博物馆。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型的专题性财政博物馆。但中国文化积淀深厚,有4000多年的财政史,这是世界各国无法相比的优势。”

翁礼华关于造财税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了当时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的支持,最后决定在杭州吴山创建博物馆。这座融实体建筑与虚拟数字化为一体的中国财税博物馆,是中国财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财税信息中心,它是面向社会各界进行财税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和交流的一个平台

极其现代化的博物馆大厅,自然采光,感觉气势恢宏。翁先生指点着边上的电梯及宫殿式的朱漆柱子说:“建筑融合了古代传统设计思想和后现代设计理念。”城墙式的门道上方,一枚形似古鼎和钱币的中国财税博物馆徽标,及周围墙壁上点缀的几个抽象图案的雕刻,营造出了一份浓郁的财政氛围。

其实,理财是一种思想,很抽象。而博物馆往往是具象的,要靠许多物品来展示。可翁礼华有本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他说:“人家博物馆以文物为主,我搞的财税博物馆以故事、以线索为主,文物只是作佐证。”

在财税历史陈列馆中,展示卖官鬻爵的财政收入时,就有 “衣冠禽兽”作佐料。清朝官员在官服的前胸后背有两块纹饰,文官的图案为禽类,如仙鹤、锦鸡等,武官的图案为兽类,如狮子、老虎等。古代卖官按等级,本来衣冠上的禽兽是区分官员职别大小的标志,后来人们出于对官吏腐败的不满,就将其理解成了贬义。再如,讲到历史上盐的专卖时,就形象地举出一个“敲竹杠”。为了不使盐税流失,国家对盐实行专卖。但有人偷偷摸摸卖私盐,把竹杠节头打通,盐藏在里面。古代有缉私队,若有人抬着箩筐过关时,缉私盐的人一看箩筐里没破绽,他们就会拿木棍敲一下竹杠,听听实心还是空心。这就是“敲竹杠”的来历。 财税博物馆吸引人之处,除了故事性,还有动感。如展示漕粮运输时,墙壁上的船都会开动;在民间财富崇拜展馆中,用多媒体形式来反映正月初五迎财神等习俗,这些都是靠高科技手段来实施的。

文如其人,馆如其文。读翁礼华的财政著作与参观其主持创建的博物馆,有一共同感受,就是生动形象。 其实,风格一脉相承的还有翁先生的课。早听说他课讲得精彩,无论是到浙大、北大、中央财经大学上课,还是给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展望学院上课,都会赢得掌声、笑声一片。他风趣幽默、旁征博引,上课没有条条框框,常从丰富的工作经验中拈出活色生香的例子。他形容当时各县市领导向自己要求财政补贴时,就拿旧时财神庙前的一副对联作比:“颇有几分钱,他也求,你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也拜,晚也拜,教我如何是好?”他还说:“我姓翁,‘翁’字,上面是公家的‘公’字,下面是羽毛的‘羽’字,公家的羽毛,可不能乱拔啊!”真是形象之极。有研究生听了他的课,提出大学要多聘请象翁这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授来上课,并以此作为考试论文的选题。 人说翁礼华的脑袋象计算机,出什么题目就能讲什么。真如此神?那天,与翁先生面对面,我求证。他不以为奇,笑说熟能生巧。接着他举了个例子,今年7月,世界银行和财政部联合在乌鲁木齐举办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研讨会,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当时原定翁礼华上两课,财政部长助理讲一课。结果后者遇事不能来了,世界银行主持者宝云先生要翁礼华应急救场,并临时想了个题目,请他讲《中国行政职能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职能转变》,这题可出得不浅。而此时,离上课只有10分钟时间。毫无准备的翁礼华思考一下,就开讲了,现场英语同声翻译。他滔滔不绝,融会贯通。结果反响热烈。

近水楼台,作为财税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基地,博物馆有个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报告厅,今后自然少不了翁馆长生动的课。 那天参观后,已近黄昏时分,在博物馆顶楼的露天大平台上和翁先生一起喝茶,面对青山、斜阳,他感怀道:人生如白驹过隙,惟有文化是永恒的。从传承意义上来说,博物馆是流芳百世的事业。

年届60的翁礼华,充实、从容,他说人要有一种爱好,有所追求,就不会空虚。2003年翁礼华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而且他还是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从这些头衔中可以想见他的另一种忙碌了。 临别时,翁先生送给我一大摞他的著作,其中一本的扉页上,他题写了赠言:把工作做成作品!

 

上一篇:财政文化建设断想

下一篇:2008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中小学免费教科书资金172.8亿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